非虚构AI写作计划校园行走进四川传媒学院

  • 作者:宣传员
  •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 时间:2025-06-04

5月30日,“同坐高庭”非虚构写作计划校园行系列讲座走进四川传媒学院。中国著名编剧、导演曹金玲老师应邀在四川传媒学院西区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主题为电影剧本创作讲座。活动由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主办,国际教育学院蔡钰杰院长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加。


曹金玲畅谈剧本创作理念

讲座伊始,曹金玲老师从自身的创作经历谈起,围绕“非虚构写作与电影剧本创意的融合路径”,系统讲解了“情境论”“序列编剧法”以及“救猫咪节拍理论”等经典写作方法,并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深入分析如何用情境建构故事逻辑,用结构服务情感表达。

她指出,剧作创意的核心在于“人心共振”,好的剧本不在于技巧堆叠,而在于能否唤起观众真实的共情体验。她强调,非虚构写作正是通往真实情感世界的重要通道,创作者要敢于走进生活、倾听他人、表达自我。

 

聚焦AI写作工具的应用

曹金玲老师聚焦“AI如何辅助影视创作”这一当下热点议题,结合自己在中美两地参与影视工业流程的实践经验,分享了AI工具在剧本构思、结构搭建、人物设定和语言润色等方面的高效应用方式。

她提到:“AI可以帮我们‘跑量’‘构型’,但不能代替创作者的内心体温。”她鼓励青年创作者要善于引导AI工具生成有深度的内容,来引发情感维度的输出。

 

生动案例讲解与现场互动

整场讲座气氛活跃,曹金玲老师穿插了多个互动环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三幕式八序列”的应用技巧,并通过现场举例演练,帮助同学们理解从素材到剧本的创作路径。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非母语写作的困境、剧本节奏的把控、剪辑思维与非类型片创作、以及如何更好得利用AI完成自己的表达等问题踊跃提问。曹金玲老师一一耐心回应,并寄语青年创作者:“写作不是孤岛,是与时代、与生活、与人心的深度连接。唯有真诚、勇敢和爱,才能写出有生命的剧本。”

 

用情感丈量世界,让非虚构写作照亮创作之路

“同坐高庭”非虚构写作计划此次走进四川传媒学院,为学校的创作注入了新鲜思想和实践动力。讲座虽已结束,但关于创作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蔡钰杰在总结讲话中深情寄语同学们:“你要有热爱,要有好奇心,才能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工具里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要觉得做这件事情有意思。” 他指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真正能穿越喧嚣、留下痕迹的创作,往往来自创作者内心最真挚的热爱与坚持。只有真正“觉得有意思”,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之路上,川传学子将带着这份热爱与好奇,继续用影像记录时代、用文字抒写心声,在非虚构与剧作的交汇处,书写属于自己的光影篇章。

人物简介

曹金玲,编剧、导演,戏剧美学博士。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深造。曾参与“救猫咪”BeatSheet编剧工作坊并将该方法引入中国。代表作包括电影《我的早更女友》《七十七天》《莫尔道嘎》《武汉日夜》等。曾获中国电影频道“年度最期待导演奖”,长期致力于影视写作方法的教学与传播。